课程咨询

低龄留学生归国后无法和父母沟通的介绍

2014-01-06 15:57:44来源: 人民网

  在众多父母一腔热血并不惜一切代价投身于送子女出国留学大潮的同时,猛然间,他们发现,这些孩子在经过多年的国外学习和生活,无论在观念还是言行上,与父母的沟通和相处越来越显困难和疏离。他们可以很干脆地回绝父母邀请一起会亲访友的要求,并理所当然地表示,别人都没有权利干涉和占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也可以告知父母,在国外的学习和交友情况除非他们主动说出,否则不要刨根问底,“逼迫”他们说明,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和权力……大部分在十来岁或更小就出国留学的孩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身权益和自由有着强烈的保护欲望,这对于完全土生土长的大部分中国父母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由此,围绕着中西方文化差异,父母和孩子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多年辛苦,换来女儿的无言以对

  出国留学对于现在的孩子和父母来说,早就不再是无法触及的神话,每年高达几十万的留学大军,把这一高端领域变成大多数望子成龙父母对孩子培养的最佳捷径之一。只是,原本的美好愿望和辛勤付出,却换来孩子们的漠视和疏离,这让父母们感到痛心和无奈。

  白领静文告诉记者,女儿从初三就去美国留学,因为无法陪读,女儿刚去美国,在亲戚家住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独立生活。最初女儿还和她电话视频频繁,后来,女儿越来越少和她谈起美国的学习生活,即使有说,也只是寥寥数语。当初之所以决定送女儿出国求学,是觉得从小做班干部的女儿,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能有机会出国留学,对学业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及历练都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但没想到,原本与她“亲密无间”的女儿,如今却因为她多问或多说几句就会觉得厌烦,甚至在微博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妈妈一直在跟我说话,难道她认为我很想跟她交流吗?静文说,当看到女儿的微博,她的内心极度失落和难过。她突然发现,已然长大的女儿,留学数年,增长的不仅是知识和年龄,还有与她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去年,大学二年级的女儿恋爱了,男孩也是留学生。女儿恋爱她很高兴,也很想了解男孩的情况,各种询问在所难免。面对她的各种提问,女儿只是一句“我不会让自己吃亏的”就再无下文。她多次试图与女儿沟通,寻找曾经母女间的亲近和感情,但女儿的冷静反应和回答,总让她无所适从。其实女儿的这种变化她早就有所察觉。刚去美国的第一年,女儿对她的依赖处处显示,电话不断,多说一句都会感到开心。女儿曾告诉她,那时,听到她的声音就会有种安全感和温暖。美国学校与国内不同的上课形式,让学生间很难建立起长久融洽的同学关系。而且,大部分西方孩子很少会主动与她们交流,即使她们主动,对方也只是礼貌而客气地就事论事,之后,依然保持距离。久而久之,她也不再主动,渐渐习惯一个人的生活、处事,学会自己独立。这种无论从心理还是精神上被强迫长大的过程,让她也渐渐淡漠了亲情,由内而外透着的冷静和理性,让她变成今天妈妈眼中的“陌生人”。女儿对于她的感情,只有在机场接送的瞬间有所体现。

  当初一心想让女儿出去历练的静文,如今不知该庆幸曾经的决定还是悔不当初。

  满腔热血地去探望孩子,却换来深深的心痛

  对于留守父母来说,与静文有相同遭遇和感受的家长不在少数。白领柴林称,女儿小阳去美国留学已经三年。第一年暑假回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女儿称学业紧张没时间。她因为太想女儿,同时也想去国外看看走走,决定去美国看望。今年暑假,她来到了女儿学习的城市旧金山。在机场,女儿见到她给了一个客气而缺乏温度的拥抱后,径直走向停车场,面对一整车的行李毫无帮忙推一把的意思。看到女儿兴奋过头的她,也只在瞬间有所失落,之后依然情绪高涨。但是,在女儿淡定和疏离的表情里,她感觉不到母女久别重逢后的欣喜和欢快。之后的日子,大部分时间她一个人度过,因为女儿很忙:忙学习,忙约会,忙娱乐……好不容易出来的她,很想让女儿陪同看看这个陌生而又繁华的国家,感受这里的人文气息。可是,女儿天天都很忙,只有周末会抽点时间跟她一起去超市买点生活日用品。在她的据理力争下,女儿带她游玩了著名的金门大桥。尽管行程匆匆,但她还是表现得心满意足。这是她在美国一个月假期中唯一一次旅行。女儿真的很忙,早出晚归。她心疼提议女儿早点回来,既可多点时间和她相处,又可以吃点久违的家乡菜。女儿很坚持地说没时间。有些交往虽然谈不上重要,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朋友圈,不能因为妈妈的到来而缺席。女儿称,这些朋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依靠。

  柴林说,明知女儿的回答没错,但她却对这样的正确回答感到心痛。她能想象女儿独自一个人在这里生活学习的不易,也能体会到在这个异国他乡,能有几个可以经常在一起的朋友和同学的重要性。但这样状态的母女相见,让她满心失望。女儿至少还有三到四年的学习时间,她不敢想象,再过些年,那曾经耗尽心血一手带大的女儿,会用怎样的姿态和心情来对待她这个妈妈。以前总觉得国外亲情淡漠,而中国传统的上慈下孝则是东方亲情温暖的典型表现。如今,这样的传统特色在女儿身上渐渐消失。她想起了闺蜜们常说的一句话,送儿女出国也就等于失去了他们。如今想来,真是被不幸言中。

  二代移民更担忧孩子的传统教育

  而更多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对于如何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如何坚守和保持民族传统文化,同样感到迷茫和无措。有网友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例子:当几个中国孩子被问起四大名著时,一个孩子回答“哈里伯特”,而另一个孩子则回答是“指环王”。听起来像个笑话,但笑过之后,内心的悲哀无法抹去。不少出生在国外的孩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只能从父辈的口中或祖辈们的言语中获得,有些甚至连中文都不会说,回国还需要中文翻译。麦克告诉记者,他的父母是第一代移民,出生在美国的他,很少有机会去了解和接触原籍国的民族文化。他的孩子已经到上学时间,除了英语,对汉语一窍不通。长相是典型的中国人,开口却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还没兴趣,俨然一个香蕉仔。尽管对传统文化颇具兴趣,但也只是知道皮毛。有时候他也想过更深层地了解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但终因环境和时间,机遇等客观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

  在一些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文字:行之愈远,乡情愈浓,这是“老侨”的写照。他们的下一代呢?现状却是参差不齐。很多华裔子弟继承了文脉并受用一辈子,中西兼备使他们如虎添翼;也有的到了第三代就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了,回到祖籍国要靠翻译。在居住国的异质文化环境中,母国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经受冲刷。自小跟随父母出国或出生在海外的孩子,就像一株刚发芽的小苗,生长在哪里,就会把根扎在哪里。于是,新移民在为儿女很快适应新环境、能说一口流利外语而欣喜的同时,又产生了失根之忧。在欧洲华裔中,“打江山”的老华侨或新移民,与“坐江山”的新生代,对待过年过节就有两种情结,前者老早就张罗各种喜庆活动,而在当地出生的新生代却相对淡漠,对春节的来历,为什么要挂春联、吃年饭,以及清明祭祖、端午吃粽、重阳登高等,一问三不知,有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是压岁钱。

  人们习惯把一些华裔新生代称为“香蕉人”。由于思维方式基本上已西化,他们不容易认同父辈们坚守的传统文化。在有的家庭里,“香蕉人”看不惯父母谨小慎微的行事作风,父辈们也搞不懂子女张扬外露等价值选择,小冲突不断。有的母亲埋怨孩子从来不看中国电视,中文书籍翻都不翻。一位旅美侨胞为了给女儿补补中华文化,特意带她回国游览名胜古迹,已上大学的女儿除了对美食和美景感兴趣以外,对其他的一切都很排斥。

  父母的坚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坚守

  对于出国后价值观改变从而越来越疏离中国文化和习俗的现象,启德教育加拿大教育中心资深顾问江镜煊建议,对于中途留学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留学问题,让他们明白,留学是为了学到更前沿的知识,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以对照东方社会的发展,打开自己的眼界和看待问题的思路,而并非要遗弃或否定本国的文化和传统。若有这样的铺垫,孩子就会很清晰出国的目的,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不是被文化落差“冲击”得分不清东西南北,全盘否定东方文化和传统。而对于那些“香蕉仔”,应刻意让孩子从小多关注和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再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的同时,也将这种中国文化的元素植入他们的意识中去,以此来避免日后成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仔”。

  江镜煊称,他14岁便踏上赴加留学之路,迄今已在加拿大生活十多年,可是,他完全没有忘记更不会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他表示留学期间不少同班同学都出身于“富裕家庭”,家有企业。然而,他们出国后发现比自己家富裕的、比自己能力强的大有人在,这些同学在深切感受到“落差”后,性格不再嚣张,做事反而会变得更为沉稳。换句话说,拓宽眼界应帮助克服自身坐井观天式的局限性,和“老子天下第一”的狭隘想法。此时再加以引导,孩子或许更加懂得珍惜父母的付出和用心,两代人可望取得较好的互谅和理解。

本文关键字: 低龄留学生 父母沟通

为你特别匹配的超值课程,严选师资助力高效备考!
  • 【知心托福】大学生60-80分旗舰直达班

    适合人群:零基础,希望灵活长线备考,一站式出分的学员。

    课时:302

    查看详情
  • 【知心托福】大学生60-80分VIP直通车

    适合人群:灵活长线备考,一站式系统学习。

    课时:248

    查看详情
  • 托福1对1单项突破-口语

    适合人群:短期内无法突破单科瓶颈的托福考生。

    课时:16

    查看详情
  • 【知心雅思】冲分直通车(A类)

    适合人群:目标为雅思7分的考生。

    课时:435

    查看详情
  • 【知心雅思】旗舰6.5分VIP班(A类)

    适合人群:目标为雅思6.5分的考生。

    课时:398

    查看详情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