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网络课堂

新东方在线 > ap > 宏观经济学 > 正文

AP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6)

2014-07-16 20:35:36 来源:网络新东方AP课程
分享到:
摘要:新东方在线为大家精心整理了AP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东方在线为大家精心整理了AP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讲 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及相关理论

  (一)物价稳定(避免通胀和通缩)

  1、通货膨胀

  (1)含义和度量

  通货膨胀是指多种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的上涨的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

  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GDP冲减指数。

  (2)分类

  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失调型和预期助动型等几种类型。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公开型和隐蔽型两种。

  按物价水平上涨的程度可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

  (3)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它对财富和收入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它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也能发生影响。

  2、通货紧缩

  物价总水平明显持续下跌的过程。通货紧缩时期抑制消费和投资,失业规模扩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并由于企业偿债能力和贷款意愿不强,银行呆坏账增多,加大金融风险。

  (二)充分就业

  1、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

  失业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岗位的一种状况,处于此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

  充分就业指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失业与充分就业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劳动力因素,也包括了对资本及其他资源的使用状况。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总是和资本及其他资源连在一起的。

  2、失业种类

  (1)自愿失业;(2)摩擦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非自愿失业。

  前三种失业被认为是正常的失业现象,因而虽被计入失业率,但并不算真正的失业。这种失业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概念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自然失业率”。

  3、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这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通常以4%的失业率为标准)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必然增加3%。(也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为2.5%),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会减少3%。以g代表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给实际GNP带来损失的百分比,以U代表自然失业率,一般为4%,以u代表实际失业率,以a代表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的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负向关系的系数,按奥肯的计算,该系数为3。因此,超过自然失业率之上时每增加1%的失业率而使实际GNP下降的百分比的公式是:g=a(u-u)

  4、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在一个坐标图形上,如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则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大体上可呈现为一条负向倾斜的曲线,它表示:货币工资上涨率越高,失业率越低,反之亦然。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产品成本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对产品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他们把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那种关系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胀率就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就高,并认为二者之间这种替代关系可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理论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即通胀率或失业率太高时,可用提高失业率的紧缩政策或提高通胀率的扩张政策来降低通胀率或降低失业率,以免经济过分波动。

  (三)熨平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追求长期经济增长

  1、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

  种类:(1)“长周期”或“长波”,其长度平均约50年左右,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耶夫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

  (2)“建筑周期”。其长度平均约15年到20年左右,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故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

  (3)中长期或中波。其长度平均约8年到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

  (4)短周期或短波。其长度平均约40个月,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

  此外,还有两种经济的波动形式:季节性波动和不规则波动。

  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2)经济周期理论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2、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的变化。

  (2)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资本存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3)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经济稳定增长的长期条件,也就是在长期内如何达到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以及在适当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这一目标,注重研究如何控制各种经济变量使其满足稳定增长条件。为了表述、说明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建立起各自的教学模型,并用它来概括经济增长的理论。这些模型主要有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及新剑桥模型。

  (4)经济增长极限理论

  又称“零经济增长论”。产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70年代美国学者梅多斯等人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建立一个“世界模型”,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加速的工业化;(2)快速的人口增长;(3)广泛的营养不良;(4)有限资源的耗竭;(5)日益恶化的环境。他们认为为避免世界经济的崩溃,就要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控制经济发展,实行“零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去平衡(略)

  二、宏观财政政策的运用

  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的公共工程支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对居民户的各种支付等)。

  (一)古典学派的“健全财政”思想

  (二)凯恩斯主义的“补偿财政”思想

  (三)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手段

  1、自动稳定器

  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变量或者说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它包括:累进的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农产品价格维持的实行;公司和个人储蓄。

  2、“相机抉择”的财政手段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措施。

  一是变动公共工程等政府支出方案

  二是变动政府转移支付支出

  三是变动税率

  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1/1-MP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GT= MPC /1-MPC

  政府税收乘数KT = MPC /1-MPC

  (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着税收的降低而减少,随着税收的增加而减少)

  政府税收乘数小于政府支出乘数,它的幅度为一个MPC因子,其原因是当政府在支出增加1元时,这1元钱会直接花在国民收入上。而当政府减少1元税收时,这1元中只有一部分花费在消费上,另一部分会储蓄起来。这种对1元钱做出的不同反应,就足以将税收乘数降至支出乘数以下。用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三、宏观货币政策的运用

  (一)货币政策

  是指调节整个经济社会的货币供给量的政策。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手段。

  二是变动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

  三是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存款货币银行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为大家总结的AP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最后预祝大家在AP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责任编辑:wanghui

编辑推荐

AP网络课堂更多>>

AP公开课更多>>

AP热报课程本月本周

专题推荐

聚合阅读